作为项目管理已经有 3 年有余。每年或许都有不同理解和思考成长,近日偶尔闲来来思考下做个总结。项目管理职位真正的所需要求和存在意义是什么?又一次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如果提到项目管理所需的技能集, 很容易会想到:
- 项目需求分析
- 流程跟踪控制
- 项目预算控制
- 风险控制
- 项目计划时间流程图
- SOW 制定
- SCRUM
- 等等
我们再排除那些项目管理中会使用到的所有方法、工具、认证及平台:PMP、 SWOT、PDCA、6W2H、SMART、WBS、时间管理、二八原则 等等。
这些作为项目经理的技能集,在我看来都是需要基本掌握的。然而项目管理,作为一个非生产力的角色,如何有另外的量化指标来衡量一个项目管理角色的评分高低及差异? 很多公司会通过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反馈来给一个项目管理职能者打分。在我看来,这个打分方式似乎有一点点片面。 如果有两个PM同时站在这里, 他们在上面的技能集没有任何区别,那么则很难抉择我们究竟要选择哪一位作为一个项目的主导者。这样看来,如果我只通过上面的技术指标来筛选,则会碰到一些难题。那么除了这些以外, 到底还有什么其他的指标能够量化?
如果从一个公司大体来看,衡量一个公司的指标非常容易: 资产大于负债 或者 利润和成本
所以我认为一个职能符合下面任何两点需求,那么这就是一个合格的职位:
- 给企业带来利润
-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这样总结看来,一个企业其实只有两种职位存在:生产性职业(能够带来利润),和非生产性职业(维护企业运营,理想状态为降低企业成本)
那么我现在就有了一个数字量化指标:那就是成本或利润(钱)
这样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上面的PM 技能集,似乎满足了维护企业运营的需求(如果只是和普通人相比,那自然也降低了企业成本。但本文只考虑同级别的对比)。 但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降低运营成本。
我们分析非生产性职业,似乎很难找到怎么样降低企业成本。 不过换一个角度去看生产性职业我们能比较容易的找出规律:
- 销售人员在单位时间内销售物品的数量
- 设计师在单位时间内完成高质量设计图纸的数量
- 文案角色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文章的数量
- 开发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代码行数(或者功能)的数量
两个销售人员站在面前,我们很容易就可以选出,销售指标高的那个作为职能担当。一个职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等量 A, 则是评定一个职位的标准。
所以其实很容易能得出公式 e = A/t (效率 = 等量 A / 单位时间)
我发现这个公式也可以用于非生产性职业。 如
- 财务处理不同账单的速度
- 系统管理员修电脑的效率
- HR 面试和处理简历的速度
- 清洁工大妈打扫房间的速度
(或许在没有其他同类工种的时候,会有一点难看出对比。 )
这样无论是生产性或者非生产性,我们都能总结出 当 e 的指标提升时,公司的利润上升或者运营成本减少。 不然则反之。
既然清洁工大妈都适用于这个公式,那么想必项目管理也能应用类似的评定标准(抛开我们上面提到的基本技能集),这也是区分竞争力的表现。
(备注: 如果对于求职者或者招聘者,基于这个逻辑我们也能发现提升个人 e 会提升你的竞争力及薪水。 s = m*e (薪水= 行业平均 * 个人工作效率 。 注:这个不是线性公式))
我们还可以发现它既适用于个人、也可以用于团队、也可用于公司整体。 公司团体是一个由从小(个人)到大组合而成的组织机构,所以当每个人的 e 都提升时,那么公司整体的 e 就能提升——利润增加以及运营成本减少。
那么下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则是作为 PM 如何提升 e?
从个人性质方面,我们自然能很快速的概括出,如果 PM 能更快速的完成既定任务,那么其 e 就会进行提升直到遇到一个特定的瓶颈。 除此之外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现在在回到项目管理(或常被叫做项目经理)从名头上来看第一给人的感觉为:管理者
我们排除从组织架构上来看的这个所谓管理的头衔, 可以明确的是项目管理负责的是一个团队,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者。那么我们衡量 e 则是从团队角度 (适合所有其他管理团队, 可以得出公式:
e = (A1+A2+A3+…An)/t ==> e = Sum(A0->An) / t
从这个公式发现衡量一个 PM 的 e 不仅仅是其个人属性技能的 e 的提升,也需要看 PM 能提高每一个子部分 A1 A2 A3 的效率性。当然这或许未必是招聘以及被招聘作为一个项目管理者所必须要的技能(至少我没有在任何以往的招聘广告职位描述中看到),然而如果能做到,从公司运营整体角度来看确实百利无一害。
我通常不喜欢用管理者或者项目经理这个称呼,这样让人听起来有距离感和上下级的层次感(但这并不是没有领导力的表现) 。项目管理角色在团队中其实属于一种粘合剂的性质。 本身并不产生价值, 而是把多个团队的成果结合并生成最终价值更大的成果。( 如果用官方术语说叫做资源整合。) 所以我一直会想, 咱不能把自己的职称看的太重,因为说实话即使没有这么一个职位,生产性职员能自己完成还是可以完成,最终要交付的产品还是可以交付。而项目管理被雇佣的主要目的其实是给各个团队成员和客户服务的。所以这个职位我认为也可以被叫做项目“服务员”,就是和餐厅服务员一样的性质。 但另一方面也不要把自己的职能看的太轻,因为项目管理会为最终的质量和成果负责。
所以我总结了 16 个字。看轻职称,放低身段,看重职能,加强技能。
那么回过来看,一个 PM 究竟如何对团队 e 能够有所提升?或者他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者他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首先我们回到源头,如果没有 PM 的存在。那么一个组织结构的关系可能是这样的
此图描述了一个初期公司的结构分布,缺点的是信息交流容易产生堵塞和混乱。用个比喻来说就是一条只有两条车道的马路塞进了 4 个方向来的车。初期车少,马路还算通畅。等到后期车多之后,马路就会堵塞。
所以为了解决马路堵塞的问题, 企业就引入了一个叫做项目管理的职位。加入这个职位之后,那么组织结构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这等同于给这个马路上装了个小交警, 终于有了秩序。来往车辆知道该怎么网哪个方向走,马路终于又开始变得通畅变得活络起来。 随着这个路越来越知名,很多人会慕名而来。这些人一般都会开着高端的 GTR,法拉利,宾利。 然而开着高端车的人经常也会他们自己的脾性和要求。例如不满为什么这么堵,为什么这车道窄,为什么道路脏等等。 而一个小交警,没有办法满足越来越多的车流量。
这个时候也会有两条选择: 一是多找几个交警,负责不同的路段; 另一个是,给这些新的慕名而来的高端车们专门再开一条马路。
多找几个交警和图 2 是一样的,如果是另开辟一条路那么这个时候,组织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但其实 2 和 3 并没有太大的本质上的区别, 只和 1 (项目管理没有被引入前)有着较大的差别。
我们从图 2 看,左边分支为客户和外部关系,右边分支对应企业内部关系。 我们在文章开始已经假设了项目管理者理应掌握所有的项目管理基本技能集,所以涉及到客户需求分析的左边分支我们省略不探讨(但是不代表没有讨论价值),那么右边除了日常的 PM 工作。 还有什么是和效率相关?
有人统计说管理人员每天和其他成员的沟通时间占每天的 20%到 30%。 如果以图 2 结构看,这个比例似乎还不止。我们假设项目管理的任务每天有 50% 的时间都花在沟通上(因为项目管理本身并不做生产性工作)。即 8*0.5 = 4 小时
据有的统计说,沟通成本的浪费占企业成本浪费的很大比例, 我并没有做过数据统计所以无法给出一个确切数字。但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
如果一个项目管理每天会浪费 1 小时在无效或者低效沟通上,我们知道沟通是双向的,所以也需要将被沟通方的时间成本计算在内。如果是外部沟通则霍霍他人,内部沟通则是损害自己。
所以我们再做另一个假设,1 个小时的无效沟通是在 1 对 1 的基础上
==》 2 小时 / 日 * 22.5 日/月 = 45 小时每月
==》540 小时每年 ==》
每年会浪费 22.5 天工作日 即一整个工作月
如果化成金钱计算: 月薪 20000 * 1 浪费月数 = 20000 元 。
如果我们建立假设这 1 个小时的无效沟通时在 10 个人的基础上(例如无意义的开会和聚集讨论),这样会浪费 5.5 个工作月,每年浪费的沟通成本则为 11 万。
这样你就量化我们的沟通成本到底是多少。然而这种沟通成本的浪费,并不是发生在 PM 这个职位上,只因为 PM 的工作比例中沟通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行为。 沟通成本也发生在每一个不同的小团队和职能间。
那么我们回过来看 公式 e = A/t
PM 职能如果要提升 e , 重点为提升在工作之中的沟通效率。 (因为沟通占了其工作的绝大比例)。 然而沟通这个技能,他并不属于 PM 的基本技能(在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部分),它更多的似乎是属于另外一种核心技能。
然而沟通技能其实是个听起来范围很广,弹性很大的技能。 听起来似乎又需要些天赋?其实不然,作为项目管理的沟通技能相对于比较局限,是可以被学习的。 在我看来,PM 职责另一方面是把客户需求“翻译”成适当语言, 转移给恰当的人。
作为一个“翻译”,那么基本的要求为,懂两种世界的语言,会说两种世界的语言。(我们可以认为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为两种世界)
外部世界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他可能是平常交流的语言,只是有时候会有点杂乱。
内部世界的语言就会比较复杂,因为他会涉及到不同的领域, 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语言。
至此,我们似乎又可以引出另外个观点,pm 若要提升 e, 他需要: 整理外部语言 + 学习内部方言
这么做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沟通间的效率促使降低成本。
我们或许还能想到其他所有非基本技能以外的,可以促使提升整体效率的思路,例如:
- 步骤流程优化
- 知识库整理
- 信息透明化
- (欢迎头脑风暴)
在本片文章就不一一展开探讨,因为似乎每个都可以单独拉出一个话题做出一个另外一大篇分析。
虽然博主初衷是对于项目管理职位的思考,但最后也发现,似乎这个思路不仅仅是用于这个项目管理,对于任何一个职能(上至公司拍板的,下至小职位或团队负责人)似乎都可以适用。